Aug 21, 2008
Jun 29, 2008
Burnt bread becomes wall of art

Jun 20, 2008
皇后美術館推出張力山手札

張力山出生於臺灣,1997 年移民到紐約。他曾獲得許多榮譽,包含2007 年遴選為台灣文建會第八屆之出訪藝術家、同年獲Franconia 雕塑公園的Jerome 獎助金,2008 年榮獲freeman 基金會設立的亞洲藝術家獎助金,以及日前,從4500 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獲頒紐約文藝基金會2008 藝術家獎助。2008 年5月底,他在南達柯達州蘇佛市華盛頓科學藝術館的個展,榮獲該市市長以展覽名稱,頒訂開幕日為LC BAKERY DAY (力山麵包坊日)。除此之外,他也進駐、參與過許多重要的藝術工作室,包括紐約下城文化委員會的藝術家工作(LMCC) 、紐約ISCP 策展與藝術家工作室、芬蘭的SUMU/Titanik 工作室、以及Vermont 藝術村等。
此次課程「藝術家手札」,六月份的上課地點為法拉盛圖書館地下樓 C & D 室,地址為41-17 緬街,電話1-718-661-1200 。七月份上課地點在皇后美術館內,詳細上課地點請恰皇后美術館的Sara Guerrero 1-718 592 9700 x135。
Jun 2, 2008
144 NY Artists, Including Painters, Playwrights & Choreographers, Receive Nearly $1 Million in Unrestricted Funds from NYFA
May 30, 2008
May 25, 2008
紐約廉價舊廠 孕育世代藝術家
7號地鐵出了紐約市中央車站,約5分鐘後進入皇后區長島市;走出韓特點(Hunters Point)車站,放眼望去盡是老舊的工廠倉庫,酷似曼哈頓的蘇荷區,也宛如布魯克林區的威廉斯堡。好幾棟老倉庫改成工作間裡,正滋養著21世紀的藝術家。
旅美台灣藝術家張力山1997年底來紐約,最先落腳在布魯克林Earth工作室,在威廉斯堡地區浸沉多年。他因從事行動藝術,作品通常需要很大空間,近年來經常因主題不同,必須變更工作空間,成為遊走的行動藝術家。May 22, 2008
May 16, 2008
南達科他州蘇佛市藝術館 化身張力山麵包坊
旅美藝術家張力山用碳焦麵包在牆面形成的裝置作品受矚目。南達科他州蘇佛市的華盛頓藝術科學館邀他展出作品及創作過程,藝術館成為張力山的麵包坊。// 中央社 九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大紀元5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十五日專電)
旅美藝術家張力山二零零四年四月在紐約皇后美術館展出用碳焦麵包在牆面形成的裝置作品「屮」深受矚目。南達科他州蘇佛市的「華盛頓藝術科學館」邀請張力山在該館展出作品及創作過程,藝術館成為張力山的麵包坊。
裝置作品「屮」的特色之一是它的媒材。二零零四年創作這項作品時,張力山有兩個月的時間每天早上四點半就到附近的麵包工坊捏塑麵包造型、放入烤箱、烤出熱騰騰的長麵包,下午兩點將做好稍涼的麵包取回公寓中,再用家用烤箱,一條一條烤成碳焦麵包。兩千三百多條碳焦麵包就是作品的媒材。「華盛頓藝術科學館」的策展人認為,張力山這項作品的創作過程與作品一樣精彩,所以決定以「力山麵包坊」為五月三十日到九月七日個展的主題。藝術科學館幾乎動員了館方所有人員,外加十位義工,在現場製作媒材,從混麵粉、揉麵團,到烘烤成長條狀麵包,進而烤成碳焦麵包。展出的形式將是以多元的形式,包括行為、裝置、香味、聲音、攝影等更全面的樣貌呈現。更有趣的是,展覽期間,販售碳焦麵包也是展出計畫的一部份。
張力山說,以碳焦麵包為媒材源自二零零三年的一個突來奇想。他在不斷尋找新媒材的過程中試驗性的將由店家買來法式長麵包用不同火侯並控制烤箱時間燒製。經過不斷的實驗,終於成功地做出他所期盼的質感。幾個月後,在二零零四年四月,他用碳焦麵包創作的裝置作品首度呈現在皇后美術館的聯展中。美術館白色巨牆上的巨幅裝置作品「屮」,寓意深刻又充滿趣味,獲得觀展者好評。
皇后美術館展覽之後,張力山仍繼續發展碳焦麵包的其他呈現手法。同時,賦予碳焦麵包一個新名詞,叫做「佈雷克力(Blackery)」,為LC Bakery 的變位字。LC,則是張力山英文全名的首字母。由於烤出來的麵包,大多是黑色,因而得其名,也代表是從力山麵包坊(LC Bakery)所製作出來的產物。一九九七年由台灣來到紐約的張力山,多年來一直執著於實踐藝術創作的理想,總有新意的創作已逐漸得到主流藝術界的認識,近幾年的展覽活動相當頻繁。他的創作曾在紐約的皇后美術館、蘇格拉底雕塑公園、韓國文化中心畫廊、明尼蘇達州的法藍克尼亞雕塑公園,台灣的國立美術館及關渡美術館展出。他曾進駐的藝術村包括佛蒙特藝術村、紐約的國際藝術家與策展人中心及曼哈頓下城文化委員會藝術家工作室。最近他也應皇后美術館的邀請開班教授當代藝術入門課程。
May 11, 2008
Burning bread for art

Apr 25, 2008
晾書報導--世界日報
台灣藝術家張力山的裝置藝術「摺疊圖書館」(The Folding Library),目前正在布碌崙公共圖書館中央分館展出。張力山表示,取名「摺疊圖書館」的裝置藝術都由他的手繪作品製成。它們都是1999年至今所作,包括用鉛筆、墨水、水彩記載的各類裝置作品、行為藝術、美學觀念等,以草圖、素描、書法等形式展現,這些圖形可說將他的個人經歷、想法到夢境全部描繪出來。他用台灣買的佛經本創作這些圖形,總共有40多本,而這次展出的只有10多本。張力山說,他喜歡在佛經本上畫圖和思考,人的思維是連續性的,而佛經本展開很長,很適合記載有時間感、延續性的題材,表現過去、現在和未來。張力山說,他的每部作品都包含了身為藝術家要問的問題,答案可能很獨特,或者有點似是而非,連他自己經常也感到驚訝。他鼓勵不解其意的觀眾多加審視,也許會豁然開朗。
張力山生長於台灣,1997年移居紐約,曾獲得多個榮譽,並在皇后美術館、蘇格拉底雕塑公園、明尼蘇達Franconia雕塑公園、皇后區公共圖書館畫廊等多個藝術機構展出過作品。
「摺疊圖書館」展至6月14日。布碌崙公共圖書館中央分館地址:布碌崙大陸軍廣場10號(10 Grand Army Plaza Brooklyn, NY 11238)。
來源:世界日報
Apr 23, 2008
旅美藝術家張力山紐約展出「藝術書」
【大紀元4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二十三日專電)旅居紐約的台灣藝術家張力山,以多年來摸索創作的紀錄為本所製作的「藝術書」,從昨天起到六月十四日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圖書館展出。張力山在昨天晚間的開幕式上,向觀展者介紹這些有如中國古代摺疊式書本的藝術書的主題。他表示,他從一九九九年起開始創作藝術書,每一本書紀錄一項他的行動藝術或是裝置藝術的概念、美學觀點及創作的計畫,可能是素描、中國書法,甚至是信手拈來的筆頭與橡皮在紙上隨興所至按下圖案印記的趣味構圖。
嘗試過多種媒材創作室內及室外大型裝置的張力山,在紐約展出的作品就屢有新意。由布魯克林圖書館展出的藝術書可以認識到他以烤焦的法國麵包創作裝置的過程、在南達科他州駐村創作時的心境、及如何在紐約蘇格拉底公園以膠膜創作出「飄浮」的境界。
一九九七年來到紐約的張力山,近年來愈見成熟的創作風格獲得藝術界肯定,除了經常受邀展出新作,他也獲得紐約市及其他州的藝術單位邀請駐村創作。
Apr 22, 2008
Jan 8, 2008
Opening of HUMAN RESOURCES exhibition
The show features works by a great group of artists:Manuel Acevedo
Jane Benson
Michael Cataldi
Lishan Chang
Carola Dertnig
Nicolás Dumit Estévez
Terence Gower
Hoon Kim
Yoko Inoue
Catarina Leitão
Diane Meyer
Shelly Silver
Shinique Smith
@SEAPORT!
located at 133 Beekman Street (entrance on the corner of Beekman and Front Streets)*
Jan 8 - Feb 3, 2008
Hours: Tuesday - Thursday, Sunday 12pm - 5pm
Friday & Saturday 12pm - 7pm
Opening Reception: Thursday, Jan 10 2008, 6 - 8pm
Space Provided by 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
Attached images: Nicolás Dumit Estévez "Help Offered," 2004 (initially performed in Jamaica, Queens as part of Jamaica Flux: Workspaces and Windo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