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5, 2008

紐約廉價舊廠 孕育世代藝術家

中國時報  2008.05.25
王良芬/紐約

warehouse7號地鐵出了紐約市中央車站,約5分鐘後進入皇后區長島市;走出韓特點(Hunters Point)車站,放眼望去盡是老舊的工廠倉庫,酷似曼哈頓的蘇荷區,也宛如布魯克林區的威廉斯堡。好幾棟老倉庫改成工作間裡,正滋養著21世紀的藝術家。

33歲的雕塑家努斯班(Josh C. Nusbuam)從小生長在紐約,但他仍必須像多數藝術家一樣,在一片荒涼的舊廠房中尋覓棲身地。這裡就是因為天花板挑高,可以創作大件雕塑品。

窩居創作 唯一的椅也是作品

皇后區長島市房價低廉,近年來吸引許多藝術家進駐,都是工作間兼住家。努斯班在2004年找到現在的工作間,僅有500呎見方,裡面擺滿他的作品,兩張工作桌分靠著窗邊,各型刀子、磁粉、強力膠、保麗龍、毛布、針線等,散落在桌子上。

牆上、地面到處都是他的雕塑作品,角落有張舖了黑床單的中型床,10來件衣服整齊掛在架子上,這就是他的全部家當,藝術家的清寒襲面而來。

努斯班泡了熱茶待客,因為唯一的一張椅子也是藝術品,我們席地而坐,舉目盡是獨特的藝術品,主題強勁繁複、材質多樣豐盛,讓人不敢小覷他的精神內涵。

長島市附近都是工廠,努斯班經常外出尋找材料,從廢棄的材料中找出創作元素。工作間的地上有許多樹木外皮,他檢視暗沉木皮形狀,然後決定要雕刻什麼。他說:「在曼哈頓就沒有這樣的機緣。」

努斯班創作題材多關於人,常需要去曼哈頓觀察人們,韓特點距離曼哈頓僅需搭地鐵兩站,地理優點雷同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如今威廉斯堡已被華爾街族進佔,低廉的長島市成為藝術家的最佳選擇。

藝術家紛紛搬離昂貴的威廉斯堡之際,有不少仍繼續留在布魯克林,有的轉往綠點(Green Point),自成另一藝術家聚落,堅持布魯克林派的藝術傳承。

也有些往紐約上州發展,沿著哈德遜河而上,有些小鎮漸成藝術家村。還有不少因創作性質及自身經濟條件,反而成了游牧藝術家,甚至大膽前進曼哈頓。

來自台灣 他成了游牧藝術家

warehouse旅美台灣藝術家張力山1997年底來紐約,最先落腳在布魯克林Earth工作室,在威廉斯堡地區浸沉多年。他因從事行動藝術,作品通常需要很大空間,近年來經常因主題不同,必須變更工作空間,成為遊走的行動藝術家。

張力山著名的作品Stop Transition-in Warehouse,以倉庫為創作空間,他在布魯克林承租了一家倉庫,裡面有起重機、貨運機械、卡車等等,藉著幫客戶執行搬家業務,以多元媒體紀錄行動過程。倉庫月租一萬美元,原先計畫紀錄5年,但到了第4年半,不堪虧損累累只好提早收工,但這項行動藝術卻讓人印象深刻。

張力山的「力山麵包坊」則為另一項巨作,需要的空間更大。2003年他突發奇想,買了許多長麵包,用不同火候以烤箱一一燒製,經過不斷的實驗,終於做出期盼的質感。2004年四月,首度在皇后美術館的聯展中推出。

為了這項展覽,張力山每天早上4點半到麵包工坊捏塑麵包、放入烤箱。下午2點取出成型的麵包,再用家用烤箱烤成碳焦麵包,總共花了兩個多月,烤出2300多條布雷克力,最後一天,還發生遭人舉報、消防車按鈴來訪的插曲。

目前「力山麵包坊」在南達科達州華盛頓藝術科學館(Washington Pavilion for Arts and Science)展出,該館動員所有館員並協同十位義工,混麵粉、揉麵團,烘烤成長條麵包,進而烤成碳焦麵包。接著將全程以多重角度呈現。

逆勢操作 搬到曼哈頓好賣畫

韓裔抽象派畫家鄭熹珍原住布魯克林,在布魯克林工作室租金日漲的時候,她卻逆向操作,2006年搬到昂貴的曼哈頓上西城。鄭熹珍說:「威廉斯堡地產被炒作得不像話,房租和曼哈頓相差不遠,既然如此,何不搬到曼哈頓?」

畫家不需要那麼大的空間,鄭熹珍從事抽象畫創作,但仍需挑高的空間,以便放置大型畫作。她將起居間當成畫室,擺滿各類抽象畫,厚重的帆布推在牆邊,因為作品實在太多,臥房、浴室、廚房都當作展覽空間,廚房一角是臨時倉庫。

鄭熹珍以油料、壓克力、磁粉當顏料,運用刀子、刷子和手指作畫,由於畫風新穎,得到一些藝廊的賞識,已經賣出不少畫作,在美國畫壇正嶄露頭角。

她說:「住在布魯克林的時候,很難請得動畫商或收藏家來看畫,搬到曼哈頓後,因為地點方便,來看畫的人相當多,收入比過去好太多,這些都是住在曼哈頓的優點。」

鄭熹珍的公寓是戰前建造,大樓的門面即是《慾望城市》女主角米蘭達的住處外景。天花板特別挑高,很滿足藝術家的要求。

鄭熹珍多在午夜以後創作,她說:「作畫不是外人所想的那麼安靜,我拿著刀子在畫布上用力刮顏料,聲音之大會吵醒鄰居,好在鄰居有些也是藝術家,能夠理解我的情況。」

最麻煩是要參展前的兩個月,鄭熹珍在家用榔頭釘畫布、架子,敲敲打打,鄰居以為是她家在裝修,她只得歉聲連連。

鄭熹珍說:「畫家根本像幹黑手,每天動刀動鑽,身上的工作服老是髒兮兮的。」好在曼哈頓居民見多識廣,對於這名夜半家中發出怪聲,拿刀、拿榔頭的女畫家,已見怪不怪了。

May 22, 2008

May 16, 2008

南達科他州蘇佛市藝術館 化身張力山麵包坊

lcbakery旅美藝術家張力山用碳焦麵包在牆面形成的裝置作品受矚目。南達科他州蘇佛市的華盛頓藝術科學館邀他展出作品及創作過程,藝術館成為張力山的麵包坊。// 中央社 九十七年五月十六日

【大紀元5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十五日專電)

旅美藝術家張力山二零零四年四月在紐約皇后美術館展出用碳焦麵包在牆面形成的裝置作品「屮」深受矚目。南達科他州蘇佛市的「華盛頓藝術科學館」邀請張力山在該館展出作品及創作過程,藝術館成為張力山的麵包坊。

裝置作品「屮」的特色之一是它的媒材。二零零四年創作這項作品時,張力山有兩個月的時間每天早上四點半就到附近的麵包工坊捏塑麵包造型、放入烤箱、烤出熱騰騰的長麵包,下午兩點將做好稍涼的麵包取回公寓中,再用家用烤箱,一條一條烤成碳焦麵包。兩千三百多條碳焦麵包就是作品的媒材。「華盛頓藝術科學館」的策展人認為,張力山這項作品的創作過程與作品一樣精彩,所以決定以「力山麵包坊」為五月三十日到九月七日個展的主題。藝術科學館幾乎動員了館方所有人員,外加十位義工,在現場製作媒材,從混麵粉、揉麵團,到烘烤成長條狀麵包,進而烤成碳焦麵包。展出的形式將是以多元的形式,包括行為、裝置、香味、聲音、攝影等更全面的樣貌呈現。更有趣的是,展覽期間,販售碳焦麵包也是展出計畫的一部份。

張力山說,以碳焦麵包為媒材源自二零零三年的一個突來奇想。他在不斷尋找新媒材的過程中試驗性的將由店家買來法式長麵包用不同火侯並控制烤箱時間燒製。經過不斷的實驗,終於成功地做出他所期盼的質感。幾個月後,在二零零四年四月,他用碳焦麵包創作的裝置作品首度呈現在皇后美術館的聯展中。美術館白色巨牆上的巨幅裝置作品「屮」,寓意深刻又充滿趣味,獲得觀展者好評。

皇后美術館展覽之後,張力山仍繼續發展碳焦麵包的其他呈現手法。同時,賦予碳焦麵包一個新名詞,叫做「佈雷克力(Blackery)」,為LC Bakery 的變位字。LC,則是張力山英文全名的首字母。由於烤出來的麵包,大多是黑色,因而得其名,也代表是從力山麵包坊(LC Bakery)所製作出來的產物。一九九七年由台灣來到紐約的張力山,多年來一直執著於實踐藝術創作的理想,總有新意的創作已逐漸得到主流藝術界的認識,近幾年的展覽活動相當頻繁。他的創作曾在紐約的皇后美術館、蘇格拉底雕塑公園、韓國文化中心畫廊、明尼蘇達州的法藍克尼亞雕塑公園,台灣的國立美術館及關渡美術館展出。他曾進駐的藝術村包括佛蒙特藝術村、紐約的國際藝術家與策展人中心及曼哈頓下城文化委員會藝術家工作室。最近他也應皇后美術館的邀請開班教授當代藝術入門課程。

May 11, 2008

Burning bread for art

burning
By Lisa May

If you were downtown Sioux Falls on Sunday you might have smelled something burning. It was actually burning bread and it was no accident.

Ten ovens outside the Washington Pavilion were used to burn baugettes for an upcoming art installation. Lishan Chang, an artist from Taiwan, plans to use the charred bread to create a one of a kind work of art on the south wall of the Everist gallery in the pavilion.

Chang pulled off a similar sculpture in new york four years ago and says the entire project is time consuming.

"In 2004 I had an installation in Queens Museum," Lishan Chang says. "I burned 2,000 pieces of bread. It takes about one month."

Chang's bread exhibition will be on display from May 30th to September 7th.